青藤文学 文学动态搜索信息
标题:临沂“百忍堂”后人谈家风:忍以养和 礼让齐家
发布:新闻部 浏览3347次(2017/10/25)
 O}:3 &C`KY{ n 6GXQGA
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这张图片6[,11L=d kj]^JSV") KK/
  张铁民的家风&6"@ncc1At cdWR`y%qx
  FZz}a }mJ7YSr;8'!vc6bc
  祖籍潍坊的张铁民,从小随家人一路逃荒来到素有“鲁南苏北重镇”之称的郯城马头镇。母亲不识字,父亲无外乎识得自己的名字,张铁民成长在这样一个没有人识文解字的庄户家庭。作为儿子,他从父亲、母亲那里承接了“百忍堂”、“六尺巷”的品德。作为兄长,兄弟友爱互助。作为一家之长,以身垂范礼让、包容。GH;FC&Kh mAEM5Ue~ ^=N
  )} HH K]46ro~ygvVD&v:
  家风溯源:张家出自“百忍堂”U(Rmr4TAo{-M$vIaH
  ;_qY}Zdw\-5C`l*'fzdnJEC/
  父亲健在时嘴边常常挂着,“咱们老张家出自‘百忍堂’。”年幼时听父亲讲“百忍堂”的故事,张铁民对此也是懵懵懂懂,多半听个热闹,后来,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,他对父亲口中的“百忍堂”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作为“百忍堂”的后人,出于一种文化自觉,张铁民将父亲口中的故事追根溯了源。ba%_5_3:0gNr=p8QlBCR*l?
  经张铁民考究,有关“百忍堂”的故事上可推至唐初,山东有个鼎鼎大名的张公艺,此人胸怀坦荡,宽宏大量,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。张公艺九世同堂,900多人聚居在一起,非常和谐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“九世同堂,没有分家。”V_ xaD%^2rW4Nk"i�vPG
  一次,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,听说张公艺九世同居的事迹,于是亲自前往,问张公艺是怎么做到的,张公艺取来纸笔,接连写下一百个“忍”字。并解释说,夫妻之间、父子之间、妯娌之间、朋友之间,一个“忍”字换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敬、慈孝、和谐。唐高宗听罢,非常赞赏,于是亲笔题写了“百忍义门”的匾额。-)?[f?}BmdvHwWk):~CV5'
  母亲虽然不识字,却也时常给张铁民讲故事,让他最难忘的还是“六尺巷”的故事:地方张、吴两世家,因为建房子发生纠纷,官司难断,于是张家一纸书信寄到京城向在朝为官的家人诉苦,这位家中的京官收到信以后,提笔写下“千里捎书为一墙,让他一墙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于是,两家各互让三尺。 RsBD*hV1fIv?eg}.(-y
  母亲口中“六尺巷”的故事不可能做到引经据典,详实详尽,“这个故事体现了邻里友善,以礼相待,互敬互爱的道理。”为了汲取母亲身上体现的家庭精神,成年后治学严谨的张铁民以母亲口述的这个故事为基础,多方查阅史料,“六尺巷”的故事在民间还是学术界,说法不一,但是他考究认为“清康熙时,安徽桐城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张英,母亲口述的故事就发生在张英身上。”只不过,当年的“让他一墙又何妨”后来演变为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。]KL!uvV1puw960FqAuEvXM
  小时候,张铁民从父亲、母亲那听到的大都是些诸如此类碎片式的故事,然而正是这些口述的故事,背后所体现的“忍”、“礼”道德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,并通过他传了下去。6[;Ru(1JIdUv:Q?S)B
  .7L eF,rY$MD x
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这张图片6pG8 Zt|x9/nP2O&.)Sx;
  张铁民向记者讲述自家的家风gCb%WL_Q-kvcjdX, WQz|
  ;Prg$j%sw~^:hn#L0D?C
  家风认知:“忍让”非软弱,而为气度f%C@!ft0^Z.+I.K6L
  d* Ea|;4U2k$B(j"{gJkU
  马头镇,沂河边上的千年水埠重镇,连通着京杭大运河,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,工商业发达、经济富足,而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。作为一个移民镇,张铁民随家人逃荒来到马头,“马头这个地方旁姓比较多,但是邻里之间关系融洽,这里的人不欺生。”父亲在潍坊同乡以及邻居的帮助下,在马头,白手起家也算是衣食无忧。 qa' `#!)�K,Ch w*[
  受家庭教育以及与人为善思想的影响,张铁民从学校到临沂县文化馆、临沂地区艺术馆、临沂地区戏剧创作室,直到1997年退休,做人始终“不媚上,不欺下。”在单位,遇事遇利不争不抢,埋头钻研学问,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,一边动手制作剧本。回顾这一生,“我在文化上干了一辈子,自认为口碑还可以。”从同辈人到70后、80后新锐文学爱好者,他都能与之打成一片。=1\BoT=p?U=!?UwU ='
 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,张铁民对“百忍堂”的理解也更加深刻,忍让、忍耐甚至是忍辱负重,“这里的‘忍’不是狭义上打不还手的软弱,而是一种气度。”结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,在张铁民看来,“忍”字还体现了“包容”的态度。N6w@\0pYlhBOe@PV\X6=
  聊起家风,张铁民婉言表示,自己并非名门世家,谈不上什么家风可言。但是,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和经历,权以“忍以养和,礼让齐家”概括他们这个家庭的文化性格。 +zd4T#"v;e0) ~sMnw/E#!x;
  rGr(4]80'=J`�W_` t'@
  家风传承:言传身教,女婿亦如亲兄弟uZN"43O )Z/q Pn%
  Rft!n�tUYRlFbQyu!VC+aM c
  张铁民在家排行老大,家里还有一位弟弟。从小到大,要说兄弟俩闹过矛盾也只有一次,在他10岁左右的年纪,兄弟俩因为闹别扭,母亲什么话也没说,弄来一盆水,将俩孩子放到一个大盆里,不一会的功夫,兄弟俩你给我搓背,我给你擦肩,很快便和好如初。从那以后,兄弟俩再也没闹过矛盾。@7 CUS4w {fz4#+i&#I
  冬去春来,四季轮回,兄弟俩各自成家、立业,在“百忍堂”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兄弟和睦,“他家的事,我家的事,我们都当成自己家的事办。到现在,我们没有‘分家’这回事。”X b�o` m=Wuwp?4P~A
  张铁民这一辈的“礼让”之道,同样也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下一代。“我有四个姑娘,从小到大,孩子们从来没闹过别扭。”听张铁民讲“百忍堂”、“六尺巷”的故事长大的孩子们,成家后一如既往的和谐,四个女婿竟也亲如兄弟。“每个礼拜大家都要聚一聚。除非有特殊情况。”已经四世同堂的张铁民看来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饭,聊聊天,沟通沟通感情,是家和万事兴的一剂良方。|iZTPB3^]zfiqR:~uvp
  2006年大年初二,张铁民一家15口人自驾游,去了西安、延安、洛阳、开封;2014年10月假期,一家人又一起去了厦门,南普陀、鼓浪屿,留下了张家人爽朗的笑声。 ?SU/6=O@)V"EQ# }X89
  今年81岁的张铁民,身形略显消瘦,精神矍铄,言谈之间思路尤为清晰,与“文化”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,身上丝毫没有“老学究”的古板,相反,微信玩得特溜。为了方便平时沟通,家里建了一个微信群,起名“百忍堂”,群里聊天的内容无外乎家长里短、柴米油盐,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,再次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mc"|C$4dFm;8 t)om;
  L""T};s+8mP^g%z {9v#=j.q
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这张图片6;~[nl"mXkd%.#ntx2$
  张铁民va1OF' 8:]TCtWYj"QwA)
  5,}X? 9+GldI,cSt:[G
  张铁民简介m-o]Q5frK?}0"$.$Vu'Y
  张铁民,郯城县马头镇人。国家一级编剧,中国戏剧家协会、中国戏剧文学会会员,山东省作协会员,曾任临沂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、市戏剧家协会主席。现为临沂市文联顾问、市剧协名誉主席。NoX0 R4;Z=MD5/.aU }YX_
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习文艺创作,上演、发表过剧本、诗词、小说、散文等作品,有剧作选《银杏树下》、剧史论稿《柳琴戏》、长篇历史小说《算圣传奇》《铁民自选集》等著作刊行。《沂蒙霜叶红》《算圣》等多部戏剧及硬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。2008年,被临沂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临沂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”。(记者车少远)


1楼朱立德 (2018/11/29 8:51:03)
回复“临沂“百忍堂”后人谈家风:忍以养和 礼让齐家”


临沂在线  |  电脑版  |  手机版  |  顶部

http://m.7cd.cn 2024/5/20

鲁ICP备05039563号-1